基本概况  档案法规  档案征集  数字校史馆 
 校史日志  编研利用  兰台世界 
 
服务之窗 more >>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校史资料>>正文
记民族学院
2017-04-04 12:12  

海燕

“这个学院的学生是包括了七个民族的。”民族学院副院长高克林同志——《鲁忠才长征记》作者——在我参观民族学院时对我说道:“蒙、回、藏、苗、夷[彝]、汉等族的优秀青年,他们来自西藏,来自西南各省的苗夷之区,来自宁夏、青海、大青山、土默特[左]旗、伊克昭盟、乌兰察布盟、察哈尔盟、哲里木盟以及遥远的东北。各种不同的习惯、生活、语言、文字、宗教信仰集合在一起,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幅缩影。”接着他详细的讲到关于成分统计:“蒙占百分之四十,回占百分之二十,藏占百分之四,苗占百分之一,夷[彝]占百分之四;而内中曾经参加过革命斗争者,占百分之三十;女生三十二人。他们是从斗争中来的,今后仍旧要回到斗争中去。”

该院编制,设教育、研究、总务三处,各班设指导员一人,直属院长。研究处现在先成立蒙、回、藏三室。这些领导者都是对西北各少数民族问题有研究的同志。譬如教育处长乌兰夫同志,即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蒙古革命家,他在五卅前后曾主持蒙古学运,以后参加过张家口同盟军、察北盟军起义、百灵庙战役、绥西抗日游击战争等。这样一个地道的蒙古革命家来作教育处长,当然最适合不过了。

学习的编制,按民族和文化程度的标准,分为一、二、三、四班。除第一班外,二、三、四班都设有指导员,并由学生中自选学习干事一人。学程共分为三期,每期二年,一共六年毕业。

课程内容,是和各族的实际生活,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。除第一班有专门的历史科学的理论教育外,内容多与各民族独立的历史,和一般的社会常识等相配合。各族语言文字是全校必修课程,其他如中国问题、自然科学、数学等与延安其他各校大致相同。在教学当中,当然和目前抗战的实际联系很紧。教员多是熟悉各民族情形的。

试举过去陕公少数民族部——民族学院前身——对两个班的两月教学总结的数字来看,就可以明了一般教学的现状了。第一班:马列主义九次,民族问题九次,政治经济学五次,少数民族知识八次;蒙文,第一组十九次,第二组十六次,讨论会四次,时事二次,施政纲领二次。第三班:蒙文廿一次,地理九次,自然科学十八次,少数民族知识八次,算术三次,藏文十四次,讨论会四次,作文四次……。

据说各族学生除学本族文字外,在总结中曾经要求增强新文字和游击战术等。

学生生活,可以说是民族的,理论与实践一致的。我曾参观过两个班,班中参(掺)杂各族的学生,但他们都能互相尊重其风俗、习惯和宗教的信仰。蒙民当然可以跳鬼,而回民则不吃猪肉,作五香拜,礼拜五到清真寺作(做)礼拜。当我去的时候,正当回民学生封斋的日子,院方给予特别的优待,而其他各族学生,也非常关心他们。民主的表现,各族同学会的活跃,不但解决学生本身问题,并且可以对学校的教育、总务、研究等处提出意见。在中国民族的习性上来说,原来是比较散漫的,所以这里教育的中心是团结,在学校生活的实践中,也可以证明这一点,班与班,族与族间,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争执和不睦。

民族学院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,又是五一施政纲领具体化的开始。它开创在中国的西北,开学于东方民族代表大会声中,其意义更是非常重大的。

中华民国三十年十月五日《解放日报》第三版

关闭窗口
 
   
 
联系我们 | 校内链接 | 校外链接